“穿”越中原大遗址,奔赴一场古老又新潮的旅行!
10月29日晚,洛阳洛邑古城内朱阁青巷、灯影流转,身穿各式华服的游客与学者穿梭其间,仿佛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文化符号鲜活走来,“寻美华夏”中原大遗址走廊宣传推广活动在衣袂翩跹中启幕。
10月29日晚,洛阳洛邑古城内朱阁青巷、灯影流转,身穿各式华服的游客与学者穿梭其间,仿佛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文化符号鲜活走来,“寻美华夏”中原大遗址走廊宣传推广活动在衣袂翩跹中启幕。
2026全国稀有剧种新春嘉年华活动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戏曲学院、CMG戏曲、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三门峡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中共三门峡市委宣传部、河南广播电视台梨园频道、河南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三门峡广播电视台、中规世纪(北京)科技发展有
值此习近平总书记致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贺信四周年之际,河南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仰韶文化新高地”,三门峡市委八届九次全会进一步明确要“建设仰韶文化新高地”,重在以务实举措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
走进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花开中国——庙底沟与中华早期文明的发生历程》基本陈列,以5473平方米的展陈空间、3344件(套)文物,铺展开一幅以彩陶为笔墨的文明长卷。这里是彩陶的“殿堂”,不同纹饰、各异形态的彩陶器具占据了展陈的核心,那些流淌着线条、绽放着纹样的
近代科学范畴内的中国考古学有了七十多年的历史,经过三、四代学者的努力,现在已对各古文化的谱系、基本面貌、历史特点有了大致了解;对于这些古文化在全人类文化进程中的位置及其价值,亦已开始思考;在即将来临的新世纪中,必将能把中国境内的古文化在全人类文化的谱系树上加以
6000年前,一朵“花”的绽放,奠定了后世中国的文化底色。你想过吗?在汉字还没出现、青铜器还是未来科技的史前时代,中国大地上已经掀起过一场席卷八方的“文化浪潮”。而这场浪潮的源头,竟是一朵“花”。
广义来说,从考古学诞生开始,就有了对于中华文明起源的探索。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发现仰韶文化后,就写了一本书《中华远古之文化》,把中华文化的源头追溯至仰韶文化。而从国家起源的角度讲文明起源,大约开始于二十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形成讨论热潮。
“黄河宁,天下平”,这条奔腾五千年的母亲河,藏着中华文明的密码。当“何以中国·黄河安澜”采访团走进三门峡庙底沟遗址博物馆,那些色彩斑斓的彩陶,正以斑驳纹路诉说着“最早中国”的文明叙事——这里不仅是史前彩陶艺术的巅峰,更是中华大地上最早形成文化共同体的“文明原点
近日,央视新闻与全国少工委办公室共同推出的“博物馆里的历史课”系列队课,总台央视主持人、少先队校外辅导员小鹿姐姐带着少先队员们来到了第二站——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
黄河,这条奔腾不息的巨龙,从青藏高原的涓涓细流,一路汇聚百川,以磅礴之势蜿蜒而下,流经河南这片古老而厚重的土地时,留下了数不尽的故事与传奇,也孕育出了璀璨夺目的文明之光。
大河安澜幸福来。9月18日至9月21日,来自俄罗斯、伊朗、巴基斯坦、格鲁吉亚等国的留学生跟随“何以中国·黄河安澜”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媒体采风团走进郑州、开封、洛阳、三门峡等地,参观郑州黄河文化公园、焦裕禄纪念园、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庙底沟博物馆等地,穿越千年,追
国宝讲故事红领巾传文脉央视新闻与全国少工委办公室共同推出“博物馆里的历史课”系列队课在全国的九家博物馆开展特别的少先队活动课总台央视主持人少先队校外辅导员小鹿姐姐带着少先队员们来到了第二站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三门峡地处黄河流域庙底沟时期的彩陶是仰韶文化最鲜明的印
从李白《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对黄河的由衷赞叹,到贺敬之《三门峡歌》中“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的豪迈,时光奔涌向前,黄河哺育了一代代华夏儿女,也孕育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9月21日,“何以中国·黄河安澜”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媒体采风团走进三门
9月18日,在第二届新时代考古学与博物馆学融合发展学术研讨会上,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馆长王宏民作了以《庙底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博物馆展示传播研究》为题的专题报告,系统阐述了庙底沟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核心地位,并分享了如何通过创新展示与传播手段,让这一古老文明在当
在九月的秋风中,黄河之滨再次响起文明的回声,仰韶文化在黄河文明中占据什么样的地位?9月18日,记者采访了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馆长王宏民,他带领广大网友进行了一场穿越六千年的文明对话。
今8000年前后,裴李岗文化、上山文化、高庙遗址等考古发现表明,中华先民已形成敬天法祖的“一元”宇宙观,出现数卜、八卦符号、土葬族葬、龙凤崇拜等精神文化体系。距今6000年左右,庙底沟类型扩张促成早期中国文化圈形成,中原、东方、江汉、辽西等地出现大型聚落与差异
“悟空,近日天有异象……”近日,由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气象局发布的短视频《悟空之问天篇》在微博上异常火爆。在前不久举行的2025年河南省全国科普月活动启动仪式上,该视频和省科学院报送的《荒野美拉德》、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报送的《文物会说话》等10部原创科普短剧,荣
广义来说,从考古学诞生开始,就有了对于中华文明起源的探索。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发现仰韶文化后,就写了一本书《中华远古之文化》,把中华文化的源头追溯至仰韶文化。而从国家起源的角度讲文明起源,大约开始于二十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形成讨论热潮。